国内城市建设的地下管廊和排涝系统存在短板,一些地区一下暴雨便会出现内涝,城区“看海”成为日常一景,城市内涝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拓宽资金渠道、做好资金保障,各地政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以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机制为创新点,引入PPP模式,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信投资集团政信服务集团成立至今投资的PPP项目累计达700亿元,涉及新城镇建设、城市新区开发、地下管廊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多领域。近年来积极与各地政府合作,在云南、山东、江苏等多地以PPP模式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是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使城市水循环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则是我国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三种建设途径来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海绵城市”的概念兴起源于城市水循环系统建设的需求,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鉴于其种种优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海绵城市的PPP项目进展良好,且未来开发市场已经可见一斑。
为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的要求,依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简称“住建部”)在2014年10月下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下简称“《指南》”),旨在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通过管网集中快排,强降雨地区管网排涝能力不足,缺水地区导致雨水白白流失。与传统“快排”模式相比,“海绵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渗透地表的雨水进行吸纳、蓄存、净化,等到需要时再排放和利用,有效减轻了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少了新增排水管网的工程量,强化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缓解了城市缺水问题。
2015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织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其中: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纳入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截至2017年2月28日,已录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海绵城市项目有65个,合计投资额10582179万元。据统计,处在项目识别阶段的有36个,准备阶段的有9个,采购阶段的有11个,执行阶段的有9个。涉及省份有20个,其中山东省以17个项目排在首位,其次是湖南省(7个),安徽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则以5个项目并列第三。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河南4个,内蒙古5个,辽宁2个,吉林1个,江苏1个,浙江2个,安徽5个,福建1个,江西4个,山东17个,河南1个,湖北3个,湖南7个,海南1个,四川3个,贵州1个,云南3个,陕西2个,甘肃1个,宁夏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