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金融司孙司长表示,为规范推进PPP资产证券化工作,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将于近期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PPP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标准、程序,突出市场化导向,财政部不会参与审核。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未来三部委发文,有望覆盖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票据(ABN)和交易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ABS)。

 

去年12月份,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文推进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工作,为稳妥起见,规定“项目已建成并正常运营2年以上”,这个2年期限使得大量2014年开始推行的PPP项目不符合条件。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认为,财政部强调“市场化”导向,可能更多明确负面清单,不会在操作层面上做过细的规定,两年期限有可能放开。

 

近三年PPP项目投资额超3万亿,PPP与资产证券化结合,引发市场的想象空间。不过,在市场利率上行的背景下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利率可能超过PPP项目最初融资成本,这将影响各方积极性。

 

“市场化”导向

 

孙司长表示,未来三部委发文规范推进PPP资产证券化,将突出市场化导向,“只划定跑道,让市场主体在跑道内运作”。早期工作安排方面,由各省发改委推荐首批拟进行证券化融资的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国家发改委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加强支持辅导。由于两部委的积极推动,今年3月10日,首批4单项目落地;两个月之后,第二批8个项目清单也出炉。

 

孙司长透露,近期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将联合发文,规范推进PPP资产证券化工作。发改委及财政部PPP项目库专家表示,未来三部委发文可能针对更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即由央行监管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ABN可能也会纳入进来。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属于不同交易平台,但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和原理类似,推动PPP项目进行更广义的资产证券化,能促进资产的流动性。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三部委发文可能将银行间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进来,而且还有可能将两年期期限放宽,甚至提前到项目建设期。

 

去年底,两部委文件明确重点推进范围,特别规定“项目已建成并正常运营2年以上,已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并已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项目建成并正常运营2年以上,对于标准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无这项规定,这项条件将大量PPP项目排除在外。”某央企基础设施事业部PPP中心负责人、表示,“公司参与的PPP项目,大部分刚结束建设期,今年才开始运营,基本不符合‘正常运营2年以上’的条件。”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发改委和证监会发文给出两年期限要求,是在市场初期阶段,希望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更牢靠些。后续PPP主管部门应该在合规性、流程、类别等方面给出负面清单,具体产品设计应该交由市场完成,比如PPP项目运营多久才能进行资产证券化,应该交给专业市场机构来判断,由市场参与各方博弈形成。

 

PPP项目ABS不是退出途径

 

孙司长还表示,PPP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融资安排的手段,而不是退出途径,不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原应由股东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公众投资者。

 

PPP项目投资方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是否会降低公共产品质量呢?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表示,目前的产品不涉及股权转移。将来如果涉及,政府和市场都会关注运营的持续稳定,关注资产服务。PPP项目的ABS必须特别关注运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运营机构的长期持股,以及资产服务机构的资质、能力。

 

PPP市场的井喷,也使得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充满了想象空间。证监会债券监管部张副主任3月底在公开论坛上表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可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PPP项目资产的流动性。只要PPP项目运营符合要求,理论上两年后,就有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投资,这将大幅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意愿。

 

也有专家认为,资产证券化可能仍是个“小众市场”。有专家表示,投资人开展资产证券化,多了一个再融资的方式,这个机制本身很好。但如果融资成本与原来投资时相当,ABS还要增加中介机构费用,投资人未必有动力去开展资产证券化。尤其,当前利率还在走高,ABS未来可能还是个“小众市场”。

 

还有专家表示,资产证券化是个很好的方式,社会资本方对此有期待,但中间还有难点要克服。比如,现在利率走高,原来贷款成本比较低,社会资本方进行资产证券化成本上升。此外,资产证券化没法实现出表,需要与政府沟通才能开展资产证券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