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公平竞争、平等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物有所值的目的。
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对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PPP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和现实基础,具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5月将是“一带一路”政策催化的密集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峰会召开将给“一带一路”主题带来重大催化,目前28位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参会,期间有望达成超预期合作。短期来看,峰会召开,“一带一路”主题升温。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已到关键之年,政策密集催化,叠加国内外因素,PPP项目落地有望加速。
鉴于基础设施在促进要素流动、带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增进彼此往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认为,推动PPP模式运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出发,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属性强,符合PPP的投资领域范畴;从PPP模式的角度出发,该模式是为了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公共服务而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因而将两者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从2013年以来,我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PPP项目,已经覆盖了5大洲,涉及25个国家。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日前发布,“一带一路”PPP项目典型案例申报结束,44个央企和地方申报的项目中,包括多种项目类型。
从地区分布来看,已申报的项目覆盖了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5个大洲,涉及25个国家,其中亚洲14个国家,欧洲6个国家,非洲2个国家,南美洲2个国家,大洋洲1个国家。既有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有埃及、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
从项目类别来看,包括水电站、光伏电站、油气管道、清洁燃煤电站等能源项目,机场、港口、码头等交通运输项目,网络安全、光缆传输、政府光纤宽带等信息化项目,还有河道综合治理、垃圾发电、清洁水等环境保护项目,同时也包括产业新城、经贸合作区、空港产业园等园区类项目。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组织专家对上报的“一带一路”PPP项目进行评估论证,筛选出若干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