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土十条’等政策影响,土壤修复的产业规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增长至90亿元,我们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环境商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表示。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备受关注的环保“土十条”正式出台。2016年底,环保部先后印发《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部内分工方案》,积极组织推动“土十条”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为了摸清土壤污染的家底,环保部、财政部、国土部2016年12月底联合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部署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确保在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在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当中。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等23省(区、市)已印发省级工作方案。此外,在2015年首批启动的14个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天津、河北、辽宁等17个省(区、市)2016年又启动了142个试点项目。
不仅如此,由国家支持建设的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已基本完成建设方案编制,其中浙江台州、广西河池和广东韶关的先行区建设方案已在环保部备案。在地方立法上,福建省2015年发布了《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湖北省也于2016年发布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吉林、湖南、广东等省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地方法规正在制定之中。除了这些,目前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区、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管理处,专门从事土壤环境管理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土壤修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主要以无机物为主,南方土壤污染比北方重,东北老工业基地污染同样也比较重”。
如果按照类型来看,目前土壤污染主要包括耕地污染(重金属、污灌、农药和肥料、农膜)、矿山污染(重金属为主)、场地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和其他污染(加油站、油田、在建企业、工业园区)等。
根据市场机构测算,按照“土十条”要求,要实现土地整治的各项目标任务,至少需要 1.7万亿的资金规模,资金缺口和技术创新是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两大“痛点”。
今年2月下旬,国土部、发改委印发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从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土地生态整治、土地整治制度和能力建设等5方面提出了规划期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同时,规划提出按分区分类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并对资金和实施保障提出了要求。
该规划还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按照“政府主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加以保障”的原则,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土地整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废弃、退化、污染、损毁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复,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尽管PPP不是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融资难问题,从而推动土壤修复速度,让地方百姓受益。土壤修复产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非单一力量就可以实现的。要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借鉴国际经验,各方主体合力推动,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