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特色小镇培育由申报逐渐进入实施阶段,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已经广泛运作的PPP模式将成为特色小镇培育有力的资金支持。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曾经,对于PPP的定义仅限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工具,特色小镇则起源于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如今,随着政策层面的推动,特色小镇与PPP模式两个热点碰到一起,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态。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如下:

 

首先,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社会资本急于寻找投资机会。实践证明,当双方都对促成一个项目紧迫性要求时,从而导致项目建设“易”而运营“难”。发展特色小镇的关键是要解决当前城镇化建设缺乏“特色”,它本质上没有行政建制、“非镇非区”,必须从战略规划层面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

 

其次,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欧美国家的特色小镇无一不与其相应的“产业生态位”紧密相关,把吸引各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必须因地制宜,从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定位准确、机制合理。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在项目的筛选上,不能只体现一个“快”字,还要能够吸引到人,留得住人,提供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提人气,以人气促兴旺。

 

最后,发挥金融作为产业改革催化剂的作用。PPP过程管理涉及项目识别、模式选择,传统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仅仅是为立项服务的一门“功课”,还应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政策体系提供精准服务。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项目伊始就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契约意识,合同是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行为的准绳,从资源、资产、资本融合多层次、多渠道的角度,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的目标导向,对项目决策评价体系真正做到“物有所值”,优质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唯有理念到位,规则到位,能力到位,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增加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创建特色小镇有利于破解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化和动能转换的难题,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据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分析,“特色小镇不仅要发挥其‘特’的功能,更要发挥好‘强’的特征。只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齐备,才能真正让特色小镇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政信投资集团根据政策部署,在全国各地与各地政府合作,积极布局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已与多个地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一起推动当地有特色的乡镇建设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