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理念在现实中存在两个版本,一是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版本,另一个是浙江版本。从空间范围及行政建制意义上来理解,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聚焦的是以建制镇为单位的特色小镇的培育,基本可以称之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因此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特色小镇。而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主要是以提倡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融合型的“非园区、非社区、非景区”为特征的,范围为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产、城、人、文一体化的特色空间聚落,因此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特色小镇。在美国,这样的空间聚落一般定义为“乡村都市”。
无论是广义的特色小城镇,还是狭义的特色小镇,都需要围绕“特色”来进行创建、培育和发展包括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治理评估体系,都需要有深入的探索。就全国而言,特色小镇发展有其各自规律,既不能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推动,也不能以行政化的方式来实施,需要建立科学、可行、权责明确的特色小镇治理体系,绝不能走入“特色小镇发展与治理陷阱”,那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特色小镇的培育和评定需要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在各地推动的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尽量实施以一年规划报批、三年期中期、五年期终审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和奖励。以三年中期、五年终审的方式分别进行考核评估和终审验收,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周期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首先需要考核评估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与特色产业。产业特色主要基于特色小镇内部产业是否具有某种产业的集聚度,是否具有龙头型企业,是否已形成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特色产业主要考察特色小镇的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特色化发展形态,是否具有特色竞争力和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这可以根据不同门类的产业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必须要严格强化考核产业特色化程度和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其次是要特别评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色小镇的产、城、人、文的融合一定是以产业为基础。因此,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便是重要的考核内容。五年终审期,应该能够从产业特色、企业运营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容量、市场趋势等做出基本判断。同时也需考核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相融指数,从而评估出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运营、治理的综合水平。
除此之外,尽管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有动态转化与特色置换的可能性,但这仅仅是针对欧美老牌特色小镇而言,他们的城镇化早已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美国早期大量的以矿业开发、石油开发、森林工业开发等为特色的“森工小镇”,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变,经历过大规模的普遍衰退。在新近的十多年中,一部分小镇经由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重新获得了发展,成为了新的独具特色的小镇,如温泉小镇、电影小镇、音乐小镇、慢生活小镇、迪斯尼小镇等。而中国城镇化历史较短,特别是我们的特色小镇建设刚起步不久,不能先入为主地预设置换特色的命题,应该着眼于建立以中长期性特色化发展愿景为主要考察周期的特色小镇。
“罗马非一日建成,建设特色小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特色小镇建设,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小镇建设不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涵盖了建设的方方面面,各地政府为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呼吁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建设,在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推动更多地区找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让特色小镇早日落成并发挥其自身应承载的功能。”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