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李总理4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7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依靠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坚决打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硬仗。会议指出,就业是13亿多人口最大的民生。面对今年就业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中国的“就业难”现象集中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层面。政信投资集团政信金融服务集团相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形成的大量岗位集中于基础性生产、加工领域,而与产品研发、设计以及营销等相关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数量不足。我国大学普遍进行了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激增。相比之下,合适的就业岗位显得更加不足。另外,我国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着“高分低能”或者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虽然被当成技术型人才培养,但很多毕业生仍缺乏一技之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自2013年以来,国家为推动政府治理机制变革,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广PPP模式,成绩斐然。财政部连续3年推出三批共745个、计划总投资规模1.95万亿元的PPP示范项目,涉及几乎所有公共服务领域。不仅中央层面积极推动,地方从完善工作机制到推动项目落地也都下了一番功夫。推广PPP模式具有缓解地方债务危机、增加民间投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将是下一阶段进行改革的重点。
一方面是政府积极保就业是为了促民生,另一方面推广PPP模式也是为了促民生、谋发展,两者在促民生方面是殊途同归。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从PPP的角度考虑就业问题的小纾解。
PPP虽然在中国不是新词,但是大力推广PPP模式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真正成功推广PPP模式,就需要社会资本大力参与。而社会资本并不是万能的,他们也需要有参谋、有智囊,所以一些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目前这些服务机构存在着种种服务乱象,政府已经正面出拳应对,于4月份颁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咨询机构库管理暂行办法》。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PPP服务机构已经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挖墙脚”的情况在业界很普遍。随着PPP模式的推广,PPP服务机构必然会走上专业化的轨道,不再是什么PPP项目都能做的万金油。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需要更加专业化的人才,这就给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良好的机遇。由于PPP项目几乎涉及所有公共服务领域,所以服务机构对各行业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有活力、有精力、有时间、有学术积累,只要他们愿意脚踏实地钻研项目和业务,相信会在相关领域有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PPP项目的推广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的参与。这些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后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数量。社会资本利用得越充分,就业岗位的数量就会越多。而且,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就业岗位将不仅仅是低端的生产加工型岗位,必然会出现中高端的岗位虚位以待的情况。这就给纾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