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几乎都遇到过同样的困扰:修路工程总是停不下来,道路隔三岔五被开膛破肚,今天维修下水管,明天铺设通讯光缆……面对这些抱怨,施工方也很无奈:管网都是直接埋在地下的,也是根据需要随路而定的,一旦出了问题,只能挖路找毛病。

 

  还有些城市,每逢暴雨过后排水不畅,马路变成“海”,车辆变成“船”。这也是地下管廊建设滞后的结果。据统计,全国每天地下管线事故就会发生五六起,仅过去五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就有117人。而每年因为道路开挖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高达2000亿元。

 

  有地下管线问题专家表示,重地上而轻地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导致管线维护时频繁出现“马路拉链”现象,有时还会危及到城市安全。由于地下管线交叉汇集太多,且管线埋设的深浅不一,常常导致在施工中伤及“无辜”,造成自来水、燃气、电力、通讯等供应中断。

 

  地下管廊建设就是专门破解这种难题的。住建部给出的定义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早在去年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国城市发展多年以来的陈疾。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频发,地下管线老化、内涝严重、马路拉链、污水垃圾处理不到位等“地下”问题已然成为城市功能短板。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李克强总理还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力推地下管廊建设是为“逢大雨必涝”的城市通病开的良方,更是总理为“稳增长、积累国民财富”精心算的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5月24日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时强调,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发展地下管廊是城市品质提升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理说,我们的城市地上空间高楼林立,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你们要用好这一资源,拓展新空间,再造新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