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制度化建设和实践经验积累,PPP在中国的顶层设计、组织保障加速推进,PPP市场各参与方的参与能力与活跃度迅猛增长,发展势头空前强劲。

 

2014年9月,财政部首次专门就PPP模式发布框架性指导意见。至今,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数十份PPP政策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在不同时间、不同节点为PPP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5年5月国办转发财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PPP应用的领域主要是指公共服务领域,具体包括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同时提出发展目标是着力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2016年证监会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务院有关部门首次正式启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对盘活PPP项目存量资产,提高PPP项目资产流动性等起到重要作用。

 

从观望到接受,万亿PPP市场引来资本竞相追逐。与此同时,PPP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财政部副部长在去年12月的全国财政系统PPP工作推进会上就曾指出,PPP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和挑战。比如,部分地方观念转变不到位,改革发展不平衡,民营资本参与率不高,部分项目实施不规范,法律保障和政策衔接不健全等。在PPP双库专家看来,现在社会对PPP的热情很高,PPP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好时期。但是不能头脑过热,还是得扎实、稳妥地推进每一个项目,这样才能保障PPP健康发展。

 

规范PPP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监管的绳索在不断收紧。5月,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50号文”),其中明确限制了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变相举债。就在50号文下发后不久,地方行动迅速。江苏省财政厅5月31日联合多个部门下发“特急文件”,并附加提出了省级层面的“补充意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一并贯彻落实;对整改不到位的,要问责。

 

更大的监管举措还在后头。6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下称“87号文”),详细列举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负面清单,并首次将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列入禁止范围;6月19日,财政部等三部委发文对PPP资产证券化作出规范。

 

监管加强的信号袭来,市场反响强烈。“种种举措的出台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规范、监管已经成为目前PPP工作的主线。”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专家预计,今后相关措施还会趋严,毕竟规范才能可持续。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PPP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供给侧改革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各地政府化解了产业难题,助推各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实给对于PPP行业来说,建立统一的PPP大市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涉及法律、政策、金融、信用等方方面面,而立法将是关系PPP发展最关键的一步。据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透露,政信投资集团目前已与中央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财大设立政信研究院,为PPP模式发展提供高度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