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2017年全民健身工作十项新举措,其中就有要建设100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举措。据悉,体育总局还将发出创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促进脱贫攻坚的通知,重点在贫困乡村建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挥体育的潜在优势。

 

据相关媒体报道,当前已经投入建设的体育小镇数量已经达到24座,体育场馆的改造数量就更呈几何式增长,并涌现了一批PPP模式的经典案例。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和市场对体育小镇和体育场馆的青睐。

 

然而,体育是一个大范畴,再好的IP再好的群众基础也不足以单独支撑体育小镇,政府和地产商的角色就开始日益重要起来。在政策的护航下浙江籍企业积极布局体育小镇、体育场馆项目,那么,在资本和市场的一片热潮下,体育小镇和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业内人士提到PPP模式就是最佳“解答”。

 

为什么选择PPP模式

 

其实,在体育产业大热前,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这一将政府、企业、专业机构通过合作关系实现共赢的模式,备受政府、企业的认可。在国务院印发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第46号文件之后,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PPP模式在体育场馆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五棵松体育馆和深圳大运中心都成为体育PPP领域的典型案例。

 

体育场馆是PPP模式的最佳应用案例,体育小镇也是。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用PPP模式的体育小镇项目也可以理解是一种特许经营项目,体育小镇的财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只是将体育小镇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维护交给社会资本。体育小镇的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属于长期合作,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体育小镇的长期效益。PPP模式的初衷便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体育小镇在运用中应实现以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对政府而言,通过体育与景区的双轮驱动,践行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理念,最终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多方面实现收益。在整体开发上,又要依托资本的力量。如果没有资本进入促成体育旅游市场升级,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将遥遥无期。因此,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必须打通。

 

以PPP最大优势建设体育小镇

 

体育小镇需要以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前提,但是对一些财政比较薄弱的地区而言,大量的资金投入显然不现实。而且,特色小镇所需的土地拨备也很难一次性到位,对于项目的推进效率也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及后续的运营管理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而融资约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最大障碍。地方政府在积极助力体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特色小镇必须以产业为主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大,持续的财政输出显能不太可能。

 

政信投资集团有关人士据此表示,应用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为基本特征的PPP模式,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消除项目完工风险和资金的风险,从而避免费用的超支。使政府可以从过去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变为管理者,从而转换政府职能,从而减轻财政压力。社会企业参与项目能推动设计、施工、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新,提升效率,从而传播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政府与社会企业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互惠互利的长期目标。在项目初期可以进行风险分配,使政府承担一部分风险,减少投资方和承建方的风险,使风险分配更为合理。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理应引入PPP模式,解决特色小镇资金不足的问题。总体来说,减轻财政压力,开拓融资渠道是应用PPP融资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