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外专家9日出席联合国在香港举办的“PPP国际论坛”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契合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供契机。
当天举行的“PPP国际论坛”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举办,主题为“通过以人为本及有效的PPP实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年计划”。活动主论坛邀请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社会资本、学术机构等各方代表,重点讨论国际社会如何发展PPP以支持实施“一带一路”。
香港特区政府“一带一路”专员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与联合国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同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向世界勾勒“一带一路”的框架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这一倡议的重点之一,是实现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宏大目标“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也为发展PPP模式提供契机。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发布的报告,亚太地区2016年至2030年间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为1.7万亿美元,而这一地区目前可提供的投资额仅为该数字的一半左右。该专员表示,这一资金缺口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填补,正是PPP模式可发挥作用之处。
主论坛讨论环节,总部设于澳大利亚的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首席执行官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一直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在可持续提升生产力和推动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重要性。“世界对‘一带一路’如此感兴趣,原因之一在于它契合这一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全球背景”。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经济增长的前提在于合理选择和运营项目,并结合当地民众和经济发展需求,以实现可持续性。就这一点而言,“一带一路”提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属于“双赢合作”,对项目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产生“转变性”影响。
就“一带一路”应该选择哪种基础设施项目,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严院长建议,不应把眼光局限于“单个建设项目”,而要规划与这一基础设施相关的整组投资,以确保项目可持续进展并助益当地经济。
为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大战略中,作为具备国企背景的政信投资集团,通过深入实践PPP模式,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涵盖的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外开放战略,依托创新金融形式,助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
近日,政信投资集团在云南率先以PPP模式打开合作局面,紧紧围绕“政信为本,服务民生”的核心理念,凭借自身优势,与云南各地政府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运用全新金融创新理念,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崭新的融资渠道,重大的合作项目在云南已遍地开花,成为助推“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建设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