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不仅是消费的重要变量,也是供给的重要内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有效投资在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增动能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更加凸显,潜力和空间都是巨大的,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预测,“预计2021年投资增长在10%左右”。
从近期国家政策可以看出,2021年投资着力点将以“两新一重”为主要抓手,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另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空间依然广阔。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2021仍然是国家重点战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带动产业本身扩大规模,也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壮大。赛迪智库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等七大新基建领域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计或将超过17万亿元。新基建将驱动新业态和新经济发展,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动力、推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三处落脚点:区域的增长格局、县域经济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其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抓手,将是投资的一个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依然将是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老旧小区改造有助于拉动投资,改造内容既包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包含市政基建投资。此外,相关原材料和设备类的需求增加也将带动制造业需求提升。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的“一重”指的就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既利于当前也利于长远,一方面形成有效拉动,助力“六稳”“六保”,另一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实施,政府投资引导、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了一大批符合发展方向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项目建设。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基础设施的存量确实已经非常大,从全球看,也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状态,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以及空间的分布,中国的传统基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我国铁路、公路密度仅为德国的14.3%、28.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冠疫情的爆发暴露出的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交通强国战略下的轨道交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等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中国政信研究院的专家认为,作为国家鼓励的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方参与社会经济民生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政信金融为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引入了金融活水,推进各项重大项目落地,改善民生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编者按】作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政信投资集团响应国家号召,整合国家级院校资源及顶级智库资源,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下,积极将社会优质资本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