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与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对中间品产生需求,可以拉动生产、增加就业与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收入增加,可以直接扩大消费,也会通过储蓄等方式,为投资增添资金来源。投资与消费存在相互转化、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投资端寻找经济增加的动能,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投资与消费存在相互转化、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投资端寻找经济增加的动能,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新基建总体上也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因此也有很高的乘数效应,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城镇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高质量投资与消费的重要场所,“智慧城镇”的建设是全面振兴湖北乡村、实现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新基建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新基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技术、工业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为代表,运用新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进行产业升级的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基于国内外当前经济形势,推进新基建投资已成为我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需求。从宏观上看,依托投资与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再加上城镇化进程已超过60%,除了传统基建的发展,还需要通过新基建支撑经济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从中观上看,全球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全球产业链迎来重新分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抓住这次机遇。投资新基建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增强相关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看,国内不少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水平与国外顶尖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投资新基建,既可以产生知识外部性,助力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又可以提供资金,孵化更多新兴高科技企业。
新基建带来高质量投资
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一条经济规律。新基建作为基础建设的延伸拓展,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投资是湖北的长板,也是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这些年,湖北在投资方面抓得卓有成效,要继续增强投资后劲,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巩固优势、拉长长板。新基建总体上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也具有很高的乘数效应,可以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搅活一池春水,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技改投资的关注,让有效投资发挥更大的发展效应。
新基建可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重点在消费和投资。庞大的市场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我省来看,当前消费和投资恢复缓慢也是制约疫后经济重振和回归常态的问题之一。而扩大内需是经济恢复的战略基点。与传统基础设施所涉及的行业相比,新基建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高新技术行业,可以有效避免产能过剩现象,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新基建借助流程改造、技术设施更新等,有助于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这既能增加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又能节省其工作时间,使其可以有更多闲暇时间用于消费。同时,新基建促成的大数据集散系统,可以更精准掌握消费者需求动态,帮助企业以更合适的成本定制化生产产品,以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新基建可以促进前沿技术创新。 一些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中应包含一些新技术,这些前沿技术虽然发展空间巨大,但在早期研发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还存在较大风险。如果仅仅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进行研发投资,就会产生“市场失灵”,很多企业进入意愿降低。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能“离场”。新基建包含的前沿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关联效应大,其产业化发展能生成规模巨大的市场,并通过“外溢效应”带来技术扩散,从而促成新兴产业群的发展。
新基建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借力新基建促成的大数据体系,政府管理部门可以便捷获取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实时数据,并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更科学地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政府部门在生产端利用工业互联网及时掌握医疗物资的生产、运输、库存等供应链各个环节,快速组织物资调配。在人员筛查端,利用电信运营商和各种数据平台的数据提升效率,就是新基建发挥作用的例证。
新基建是着眼于长期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
新基建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但它不应是经济增长的“特效药”,而是着眼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立的“助推器”。新基建的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等变革性职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充分释放。政府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投入的连续性与目标的长远性,避免因财政问题而放弃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
湖北未来对于新基建项目的投资有许多,按照《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新基建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三年内拟投资7731亿元发展5G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实体项目。政府在实施新基建投资项目时,要处理好数据共享、农村均衡发展与社会资本的问题。
城镇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高质量投资与消费的重要场所,“智慧城镇”的建设是全面振兴湖北乡村、实现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智慧城镇”的基础是数据资源,建设“智慧城镇”的关键是打通“数据障碍”,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各级政府需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除了为日常的城市管理项目提供数据外,更需要建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体系,从平台接口等方面进行统一,打破城市之间的梗阻,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实现数据交易与互通。
实施“智慧乡村”工程。总体上讲,湖北的农业成分占比较高,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的任务还很繁重。可以利用发展新基建的有利时机,以政府引导性投资为突破口,撬动民间投资,形成“投资—创业—就业—增收—消费—投资”的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培育壮大直播带货、宅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乡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大量创业机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推进消费提质升级、下沉扩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以高质量供给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意愿,从而形成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引入民间资本,减缓财政压力。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提供投资补助等措施,增强新基建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放松准入,着力消除新基建投资相关领域的体制性障碍,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作者分别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