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加快振兴发展老少边贫等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源点,以19家国家级新区、21家国家自创区、169家国家高新区等各类园区为代表,以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等计划以及各类地方创新共同体为支撑、东西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极大促进了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了创新发展动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畅通,进而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区域间彼此协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新优势。
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发展潜力愈发凸显,拉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群、都市圈,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2020年5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44%。这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极大助力中国经济新腾飞。
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为“十四五”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
按照《建议》战略部署,我国将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起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首先,要持续推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区域发展,有序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其次,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最后,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振兴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中国政信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加快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伴随区域协调发展画卷的徐徐铺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编者按】作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政信投资集团响应国家号召,整合国家级院校资源及顶级智库资源,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下,积极将社会优质资本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为中国政信研究院专家观点,由中国政信研究院独家授权整理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