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财政厅出台了《福建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2018年-2020年,福建省财政厅对推广PPP模式操作规范、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市、县(区)给予奖补,排名前2位的每个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给予500万元奖励,排名前10位的每个市、县(区)给予300万元奖励。

 

同时,对推动PPP模式试点工作力度不足、成效不明显、操作实施不规范,甚至利用PPP进行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地区或项目,采取检查督导、约谈、通报、监督问责等方式,要求限期整改。

 

不仅是福建,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均在坚决执行财政部“清库”的要求和指示精神。5月中旬,财政部发布消息,各地开展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截至4月23日,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

 

可见在全国范围内PPP项目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经过了PPP项目爆发性的增长,各省开始“回头看”。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认为,这一态势表明政策层面致力于PPP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无比坚定,示范项目也概莫能外。党和政府正向PPP市场各方发出追求“真PPP”强有力的积极信号。

 

财政部7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项目数7749个、投资额11.9万亿元;累计落地项目数3668个、投资额6万亿元,落地率47.3%。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数据表明虽然一度“PPP不能做了”的说法喧嚣尘上,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适应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PPP模式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大江南北生根发芽,不少项目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PPP项目要想长期获得稳健回报,必须走合规发展之路。为了促进PPP合规发展,党和政府在不断推出指导意见。比如,将制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列入国务院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工作协同合作、拓宽金融支持渠道等七大政策保障,鼓励运用PPP模式改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

 

有业内专家表示,PPP的健康规范发展,客观上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来约束、指导和规范PPP的全流程,覆盖PPP项目的生命全周期,把签署协议的各方、特别是人们感觉很“强势”的政府及其部门,都放在依法守约履约的轨道上,和衷共济求得共赢。这样才能让市场人士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