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中央财经大学等联合主办了“中国PPP良好实践”国际研讨会,共商PPP发展大计。

 

中国PPP令人瞩目

 

中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PPP市场的热度升温至白热化,令世界瞩目。据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6期季报,截至2017年3月末,全国入库项目共计12287个,累计投资额14.6万亿元,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涉及19个行业领域。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1729个,投资额2.9万亿元,落地率升至34.5%。从国家示范项目来看,第一批和第二批示范项目已100%落地,第三批示范项目落地280个,落地率为54.6%。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表示,中国三年来的PPP改革成绩斐然,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成果显著,中国已经成为该区域最大的PPP市场。

 

财政部金融司孙司长也在发言中表示,符合中国实际的PPP发展道路正在形成。2013年底以来,财政部按照系统、整体、协调的思路,坚持物有所值、风险分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要义,遵循依法合规、重诺履约、风险防范的原则,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预算管理、整合社会资源的目标,把握政府与市场、传统与创新、财政与金融的关系,会同有关部门,在顶层设计、项目示范、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PPP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项目加快落地,成效不断显现。

 

财政部PPP中心焦主任表示,在国际合作互鉴方面,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还要分享中国PPP改革创新和良好实践,推动“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焦主任总结,PPP改革三年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二是统一的PPP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三是改革综合牵引作用显现。PPP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除了在PPP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焦主任认为,在PPP理论方面,我国主要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把PPP由一种市场化投融资工具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二是推动政府行政、财政、投资等体制机制变革。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我国PPP改革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重塑了政府、市场、公众多元治理关系。在政府层面,PPP改革是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经济层面,PPP改革是一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市场需求为辅的机制变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务层面,PPP改革是一种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模式,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释放社会活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国PPP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从2014年开始的PPP改革被赋予了新内涵,中国PPP市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也碰到新的挑战。过去的三年可谓是探索阶段。在提到PPP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时,焦主任表示,要保证PPP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市场很热的情况下,规范完善和控风险至关重要,创新的“油门”、风险的“刹车”和改革的“方向盘”皆不可偏废。由此,财政部PPP中心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坚决制止“伪PPP”;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加快立法,明确规则;三是在污水、垃圾领域全面实施PPP模式,把成熟实践经验全面推开;四是继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此前,孙司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财政部对PPP实施正面清单管理,积极引导各地规范实施PPP项目,尽力杜绝清单之外的“擦边球”。政府对社会资本承诺固定回报、兜底回购,将无法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显然不符合PPP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是“伪PPP”。孙司长强调,财政部在推进PPP工作上,始终坚持“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强调项目要“又快又实”、规范运作,对于类似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已“三令五申”予以严禁。

 

今年以来,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对一些PPP项目的不规范操作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一些地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进行问责。从实施效果看,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坚持“守底线”“防风险”的原则,对存在固定回报、兜底回购等不规范操作行为的PPP项目予以清理整改和监督问责,逐步纠正“伪PPP”的歪风,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推动PPP健康发展。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认为,中国PPP的良好实践已经受到世界瞩目,各国际机构也纷纷表示出了对于中国PPP实践和理论的关注和认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之下,“中国PPP”也将作为一项重要“软实力”迎来更多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