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与资产证券化(ABS)都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引人关注的“热词”,而两者结合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日前,各方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政府与社会资本一个也不能少
“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PPP健康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方的积极性,同时促进社会资本盈利。”某证券研究院管院长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目前社会有一批优质的项目,如交通基础设施实体性项目,医疗、教育领域的服务性项目等,都有社会资本参与。“但值得注意是,这些项目中民营资本的参与度确实不如国有资本,这样的情况亟待解决。”
管院长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在过去的一年,金融环境总体上流动性过剩,资产收益率比较低,特别是在2016年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去杠杆开始,大量资金开始撤离债券市场,进入到PPP领域,导致整个债市收益率趋低;其次,直至目前,许多地方仍仅仅将PPP作为融资手段,这实际上背离了国家推PPP模式的初衷。
就PPP吸引社会资本的问题,引起广泛共鸣。某证券投资银行金总表示,从整个PPP项目的角度来说,社会资本介入的考量在于收益够不够高?退出是不是顺畅?如果这两点并没有被真实解决,社会资本介入的动力一定会不足。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密集落地
随着PPP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融资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入库的PPP项目数量达到15966个,资产规模15.9万亿元人民币。
某律师事务所师刘律师指出,PPP项目的融资周期最少10年,一般都是15到20年,甚至30年。面临这么长的运营周期,不管是社会资本方还是政府,都会有比较大的压力。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PPP资产证券化的通知,在连续出台的政策支持下,经历了前期充分的项目储备,3月份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密集落地。目前共发行4单PPP资产证券化项目,合计发行规模27.14亿元。
刘律师表示,“我所供职的律师事务所参与了首批的PPP资产证券化项目,在短期内获得发行。由此,我个人认为,资产证券化是PPP项目、PPP资产、社会资本方缓解压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ABS有利于盘活 PPP项目存量资产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的大背景下,政企双方都在寻求既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又能有效防范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既能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又能逐步降低融资杠杆的办法。PPP+ABS(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新动力。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表示,PPP模式为各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资产证券化作为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引擎之一,能很好地契合PPP项目,形成投资收益稳定、回报期长的优势。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PPP项目存量资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提高PPP项目资产流动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