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PPP成为了神州大地上的热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追捧。2017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关于PPP的政协提案和人大议案多达20条,在答记者问环节也涉及到了PPP方面的内容。但是在PPP模式落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比较受人关注的问题是民间资本涉足PPP领域受限的问题。有全国政协委员在2017年“两会”期间就对媒体提出了民资参与PPP热情有限这一问题。

 

数据显示,从目前我国的PPP项目签约的数量上来看,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已签约项目约370个,其中国企签约项目数量约占总体的55%,民企45%,数量上民间资本参与的PPP项目略少于国企,但差距不大。但是从签约项目的总额上看,国企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国企总体签约金额约达3800亿,民企签约金额约1420亿,差距十分明显,国企签约的PPP项目金额是民企近3倍。

 

从数据来看,民企参与PPP领域的热情确实不能与国企比。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徐先生说,从他们对民营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包括项目收益率偏低、投资周期长、退出机制缺乏等。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前端和后端两方面同时发力。在前端,解决立法问题,给民资吃定心丸。目前,我国开展PPP业务遵循的法规主要是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制度。两部门囿于自身权限,其规定难免有失偏颇。两部门均为主管部门,让民资莫衷一是。所以中国迫切需要一部关于PPP的上位法,以点燃民资参与PPP模式的热情。一般而言,PPP项目的收益率在6%-8%之间。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表示,相较于前些年民资在其他领域的一般投资收益率,PPP项目的收益率是偏低的。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调节作用,在税收等方面给民资一定的补偿。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部PPP统一法,在法律中确定民资参与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比率及税收优惠条件。这对民资而言,可以部分解决项目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在后端,通过完善资产证券化、政府回购等方式给民资吃定心丸。资产证券化方式可以盘活PPP优质资产,在实质上起到缩短民资投资周期的作用。目前,国内已有多例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落地,但这对市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步子需要迈得更大一些,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产品尽快落地。同时要开拓民资新的退出模式。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专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可以考虑由政府批准发行可上市交易变现的PPP债券,在条件成熟时,许可发行PPP可转换债券;股份有限公司方式的PPP项目公司如果运作规范且具有一定业绩支撑,鼓励发行上市;业绩暂时不达标但有较好成长性的公司则鼓励到新三板挂牌交易。

 

通过从前后两端同时发力,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吸引更多民资进入PPP领域,才是活跃民间投资、增强PPP模式活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