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从国外引入中国后,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中国内涵。在这种环境下引入PPP模式,不仅是融资方式的一种改变,更是对政府管理方式、公共治理体系,以及投融资体制的重大改革。
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还体现在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比如,中央财政设立2年1000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并及时拨付,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
此外,还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支持化解商品房库存。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明确债转股涉及的债权转让和核销政策,支持按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大补短板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将继续支持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按照各地安置职工进度及时拨付专项奖补资金,落实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安排补助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同时,将进一步优化中央基建投资存量支出结构,统筹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在促进稳增长、调结构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2016年迎来项目“落地年”。2016年,财政部联合19部委推出第三批516个PPP示范项目,计划投资额1.17万亿元。联合10家金融机构设立1800亿元中国PPP基金,推动基金当年完成517亿元投资额度。
“截至2016年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11260个,总投资13.5万亿元,签约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1351个,总投资2.2万亿元,落地率32%。”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项目逐步落地,PPP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开创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拉动投资,发挥了积极的稳增长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在实现惠民生的同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2017年,将继续大力推进PPP改革工作,在‘抓落地’和‘强规范’上下功夫,加强金融支持和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PPP项目加快落地态势,强化项目规范实施,推动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整体跃升。”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PPP模式从国外引入中国后,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中国内涵。我国是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国家,一直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企业、平台公司主导各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这种环境下引入PPP模式,不仅是融资方式的一种改变,更是对政府管理方式、公共治理体系,以及投融资体制的重大改革。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定好价格,从具体项目中解脱出来,过去由政府管理的市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交给市场,进行社会化融资,以经营项目出现,使得决策谨慎了,投资优化了,管理精细了,服务提升了,因此PPP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