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对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PPP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和现实基础,具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PPP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市场化、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公平竞争、平等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物有所值的目的。
鉴于基础设施在促进要素流动、带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增进彼此往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认为,推动PPP模式运用于 “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出发,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属性强,符合PPP的投资领域范畴;从PPP模式的角度出发,该模式是为了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公共服务而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因而将两者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与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合作日益密切。2016年1-11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3.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3%,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7367份,新签合同额1003.6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1%。例如,中老铁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扎实推进,中泰铁路、塞匈铁路的前期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在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好第二个“P”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才能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发挥好第一个“P”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保障项目建设尤其是后续运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长远目标。
当前,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制度环境与技术标准存在差异、企业国际化能力不足、国际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等,同时也存在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 《2015-2016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部分国家政党轮换频繁或政局不稳,政府信用比较低,对投资等商业活动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该区域PPP模式的推广运用。
克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认为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要突出战略性,紧抓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增加、优化、改善、丰富相关国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造福相关国家人民。二是要注重分析当地国情,做好资源、技术、标准、文化等方面的尽职调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PPP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广泛分担风险。四是要注重创新驱动,合理设计PPP模式交易结构、合同体系、盈利模式、退出机制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