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中央高度关注,尤其随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相关支持政策也陆续推出。
农业PPP投资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生产要素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业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因而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保险、探索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以及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正加速投入农业,其中既包括互联网巨头下乡,也有工商资本跨界,还有土生土长的农业龙头企业。在诸多投资形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占有一定的比例。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升农业投资整体效率与效益。这是农业领域首个PPP指导文件。
农业PPP投资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生产要素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利润、政策红利等共同导致的现象。专家认为,在国家PPP新政的支持下,农业PPP投资将迎来新的机遇,此前一系列困扰农业PPP投资的“痛点”有望缓解。
农业是投资数额很大且回收周期长、见效比较慢的行业,要想成功吸引社会资本通常是比较困难的。但PPP是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手段。
据分析,从上述重点领域可以看出,一些成功的PPP项目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准公益性。农业领域一些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有外部性,其社会效益高于直接经济效益。需要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实行全程合作。二是有持续的收入。农业项目一般有比较稳定的效益,但不会有暴利,收益需要通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合作获得。三是资金投入量大,需要政府投入一部分,社会资本融资一部分,共同注资开展经营。
针对农业PPP项目发展的“痛点”,文件提出,建立分工明确的风险防控机制,政府负责防范和化解政策风险,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承担工程建设成本、质量、进度等风险。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保险,探索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以及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
PPP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投融资方式。推进农业PPP也要遵循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专家建议,可以首先选择一些条件成熟、基础较好且有过探索实践的地区,作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试验区(示范区),探索总结经验后再推广,有序推进。
由于农业项目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引进中长期资本需要有充分保障以满足PPP项目的资金回收和偿付需求。为更好地调动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建议加快设立PPP农业项目担保基金,对因地方政府失信行为而给银行造成不良贷款带来的投资损失,可由基金给予相应的补偿。
要强化社会资本准入资格审查,因地制宜,避免由于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盲目性导致资本流失,甚至失去再投入的信心。加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资本审查,尤其是对社会资本流转农户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前,要对其投资动机、资金情况、经营能力等方面作出评估,对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做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