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发布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8月底,北京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管理的项目共计55个,未来北京将进一步加大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

 

PPP项目推进现状

 

从项目数量上看,到8月底,北京市入库项目55个,同期全国9285个,占比不足0.6%,不太突出,在332个城市中位居41名;但是从投资额上看,总投资额为1905.93亿元,占比1.80%,位居第4名,表明北京市入库项目虽然项目数量并不出众,但是项目投资额较大,总体规模较为可观。

 

根据财政部的分类,入库项目涵盖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片区开发、农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政府基础设施和其他19个一级行业。北京市的入库项目仅有11个行业,并未涉猎每个行业且项目行业极为不均,从项目数量上看,市政工程项目比重较大,高达45.45%,从投资额上看,这一差异表现地更为突出,市政工程类项目投资额多达70.30%,独占鳌头,其次是交通运输类,占比为16.60%,表明市政基建类项目是北京市入库项目的主力军。

 

从回报机制上看,现在较为常见的可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付费,主要是针对未能产生现金流的非经营类项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二是可行性缺口补助,对于能产生一定现金流但收益难以覆盖成本的准经营类项目,由政府来补全差额;三是使用者付费,对于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经营类项目,由使用者为项目买单。从数量上看,北京市55个入库项目中,有14个政府付费,10个可行性缺口补助,31个使用者付费,其中使用者付费采用的频率较高。但是从投资额上看,与上述结论存在一定的分化,85.08%的项目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11.22%的项目由使用者付费,仅有3.70%的项目政府付费,细究之下,发现北京市5个超百亿的PPP项目均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由政府和使用者共同承担项目支出。

 

“1+2+N”制度体系构建

 

PPP项目是复杂的,为了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必须要有完善的顶层制度设计,培育双方的法制观念、平等视角、契约精神、风险意识等,敦促其践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精神。

 

基于此,北京市着力构建“1+2+N” 的PPP制度体系:

 

“1”指的是由北京市印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重点明确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模式,从公开征集项目、科学筛选项目、择优选择合作伙伴、规范合同管理、增强履约能力以及完善退出机制等方面规范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审批流程、财税政策、价格改革、项目用地、金融服务、信用体系、监督管理等方面推出政策和制度保障。“2”是建立由北京市财政局、发改委双主责的PPP项目联评联审机制,研究制定符合北京市特征的PPP项目操作指南。“N”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分行业推进PPP模式的引导方案。在上述一系列框架文件的保驾护航下,北京市的PPP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将有法可依,前期摩擦减少,加速落地。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宜采用PPP模式,但是哪些领域是适用的呢?北京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初步选择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污水处理、供暖、保障房、停车、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并及时将适宜的新增或存量项目纳入可采用PPP模式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更加突出交通、生态、产业“三个优先”,携手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着重聚焦“城市运行、生态治理、创新驱动、改善民生、区域协同”五大领域,主攻大气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交通拥堵整治、城乡环境改善、棚户区改造以及行政副中心建设等民生工程,为社会资本投资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