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我国各大城市被暴雨侵袭,城高内涝严重,“海绵城市”一词便再度火热,成为当下热门话题,而PPP又是时下热火新模式。据相关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打造一座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还需资金的配套、投融资方式的转变,需要考虑其综合开发成本,而PPP模式的运用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政信投资集团有关人士表示。
伴随PPP模式的持续发力,由于具有缓解城市内涝、提供经济下行支撑和提高百姓城市生活品质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据测算,十三五末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突破一万亿。
作为海绵城市适设点城市之一的安徽池州市,经过近一年的运作,通过把项目打包为几个PPP项目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资金难题,其运用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的经验可资借鉴。
池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存在洪涝风险比较大、水环境与径流污染相对比较严重、海绵城市共117个项目相对独立、市财力比较差、本级财政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池州市建立操作的PPP投融资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价费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PPP模式应用的领域是准公共服务和纯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它的应用范围有13个行业,包括土桥、隧道、城市交通、城市供暖、供水、供气、地下管廊、环境治理。这些基本覆盖了海绵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内容。”
池州市系统打包了三个PPP项目。第一个是污水和市政排水的PPP项目,采取管网一体,存量、增量一体的模式;第二个,以清溪河为中心,以流域打造新型海绵体,解决城市的黑臭水体等问题为一体打包了一个清溪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的PPP项目;第三个,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未来更多的是要给新区做示范,以新区怎么样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从道路开始,打包了公园建设、棚户区改造、天堂湖新区的PPP项目,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
海绵城市的建造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下,仅靠财政补贴远远不够。但是国家的钱先行注入,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帮助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问题。
据池州市财政局吴局长介绍这三个PPP项目打造完以后, 22.8亿的资金也就有了出处,此举有效解决了投融资的难题。中央财政的资金没有变,市级财政的资金从10个多亿减少为6亿,中间地带三个PPP项目总共28.3亿,分别承担了5.2、10.8、12.3亿的投融资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经济不发达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投融资问题。
PPP促进会陈会长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具有连片推进的特点,而且它的期限相对来说都比较长,这类项目与混合所有制对接的问题值得做更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