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4号线是全国率先采用PPP模式运作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的成功使得PPP项目融资模式在国内掀起热潮。

 

  探索:PPP到底是什么?它是否适合中国?

 

  “如何在政府为保证项目的公益性而实行的政府定价,与社会投资商业化运作所需要的自主定价之间,建立一套科学的票价机制,成为引进社会投资者的关键。” 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某知名企业负责人指出了北京地铁4号线的成功关键所在。当时,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地铁遇到了发展的良好契机。

 

  以往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很少有人在投融资方面进行探索,更多地会关注技术方面。“很多金融机构对地铁并不了解,因为按照贷款通则的表面计算,地铁的确亏损厉害,银行也不愿给贷款。”该负责人表示。

 

  为此,地铁4号线的企业方开始探索并创造性地研究编制了完整的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吸引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方发现PPP模式非常适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像地铁、高铁、水处理、垃圾处理,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单靠政府一方确实很难得到满足。

 

  感悟:PPP提升了政府的管理创新

 

  通过PPP融资模式改变了过去我国公共产品提供都是由政府一家出资的方式,可以把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另外,PPP融资模式打破原来的独家垄断局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提升了某一领域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经过实践证明,北京地铁4号线自运营以来管理效率比较理想,各方面的反馈评价也比较高。这个项目改变了政府以往很多的行权方式,通过PPP模式,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合作人,所以政府的有些职能、有些方面的行权要变成合同化的、法律化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的管理创新。

 

  延伸:PPP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业内人士开始探讨让PPP模式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那么,PPP模式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在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多样的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国内容普通缺少有效的交通支撑,对该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因此,采用PPP模式,由社会资本帮助这些国家投资建设,意义重大。

 

  当然,PPP的模式的推广,需要构建一个好的法律环境,政府、投资人、企业都要守法,需要履责。对于政府来讲,从单一的监管方,变成了既监管又要履责;对于企业来讲,投资基建项目,有较高的公众安全、服务要求,履责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