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由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办、湖南省财政厅承办的“PPP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长沙成功召开。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地方财政部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和学术机构代表,以及参加6月6日由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承办、PPP中心协办的全球基础设施基金(GIF)第三次咨询委员会会议代表,共500多人参会。国内外嘉宾围绕PPP融资主题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研讨会上,财政部PPP中心相关负责人做了“中国PPP改革的背景、逻辑及路径”的主旨发言。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一、中国PPP改革的背景

 

  一是中国开始新一轮全面改革。2013年11月党的第十八届三中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特别是对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点。走出新常态的一项具体目标是“三去一降一补”,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发展活力释放、发展动力转换和发展模式创新,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上。

 

  三是2015年出台的《预算法》对政府融资模式进行了全面规范。今后政府融资管理:规模要有度、形式要规范、管理要透明、投资要有效。

 

  二、中国PPP改革的逻辑

 

  PPP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公共产品供给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的专业和创新能力,丰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性价比,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PPP是一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需求拉动为辅的改革。

 

  PPP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全面改革的一个前奏,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核心精神。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PPP改革就是一次体制机制的变革。主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一是在宏观层面,它是政府转变职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

 

  二是在中观层面,它是一次体制机制创新。牵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是在微观层面,它追求物有所值的管理目标。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平等合作、风险与收益匹配、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绩效付费和公开透明等。

 

  自2013年底全面推进PPP改革以来,中国PPP市场焕然一新,无论是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得到全面提升。核心原因是改革释放了活力,竞争提高了效率,让市场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三、中国PPP改革的路径

 

  (一)PPP改革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PPP大市场。

 

  “统一”就是要打破篱笆经济,打破地区分割,地方市场要真正开放。“规范”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标准。“透明”就是要把项目管理的识别、开发、采购、执行、移交的各阶段全过程透明公开。“高效”就是要让市场在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府精力应更多放在法规标准制定、市场监管、营商环境优化和绩效管理上,有限政府才能实现高效政府。

 

  (二)近阶段PPP改革工作重点是构建制度体系、建设组织框架和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

 

  1. 构建制度体系主要从法律、政策和操作规则标准三个层面进行。

 

  2. 建设组织框架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3. PPP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要规范稳步推进,不能冒进。

 

  (三)用“互联网+”技术管理PPP项目。

 

  PPP是政府、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参与、合作管理模式,政府的管理理念、手段和工具必须要创新。财政部PPP中心作为全国性PPP管理执行机构,采用“互联网+”管理技术建立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互动管理方式,努力实现线上信息统计分享、动态跟踪管理、促进商业交易三大目标。截至今年3月底,录入信息平台的项目有7,721个,总投资8.8万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付费机制看,采用混合付费和政府付费的项目比例达到63%,使用者付费下降到37%;

 

  二是从投资结构看,目前城建领域项目份额越来越大,比如新型城镇化、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环境工程等;

 

  三是综合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大幅度上升,把污水、供水、环境治理、生态治理等整合在一个项目内,更加强调整体系统优化。

 

  PPP改革在当今的中国是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发展路径、创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