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大工程”的部署在高层会议上被频繁提及,这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这些重要议题的重视。
所谓的“三大工程”包括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于民生至关重要,有助于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政策盘点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指出,为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改造,我们需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地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并建设“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的重要性,提出要积极推动城中村的改造,同时建设“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并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的建设。
在高层会议反复强调的同时,相关的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业内专家认为,“三大工程”建设是落实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抓手,也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和重要切入点。
“三大工程”惠民生稳投资
“三大工程”是我国根据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加快解决民生短板,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这些工程不仅可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可以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一方面,通过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措施,可以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实现保障与市场化的双轨并行。
另一方面,“三大工程”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新增投资在万亿元左右。据华泰证券测算,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缺口约800万~1700万套,预计可拉动投资额1.6万亿~4.7万亿元。
城中村改造也有望成为推动新模式的抓手,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平急两用”设施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些设施可以在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用途,但在遇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转化为应急场所。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韧性,还可以确保城市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资金已经在路上
“三大工程”是关乎民生的大工程,已经箭在弦上,其资金来源备受市场关注。专家指出,由于“三大工程”建设具有庞大的市场空间,需要大量中长期资金来支持。
因此,推动主要金融机构围绕“三大工程”建设增加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变得至关重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三大工程”的公益属性较强,政策性成分较为浓厚,意味着政策性、全国性银行将在推进“三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
近日央行已表示,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根据各大券商研报分析指出,根据以往棚改经验,抵押补充贷款(PSL)或是资金主力、财政补贴、专项债和市场化资金或是筹措资金的补充渠道。
据澎湃新闻消息,从公开信息来看,10月以来,住建部已赴多个省市调研“三大工程”推进情况。
未来,随着“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将有更多的民众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实现安居乐业。这也预示着一大批项目的到来,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