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提出了“一揽子化债方案”和严控债务风险的明确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债务化解已经进入攻坚期。
作为见效最快的化债“利器”,特殊再融资债券10月重启发行,据澎湃新闻统计,截止到11月21日,全国28个地区披露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为13657.158亿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轮发行的覆盖范围、发行节奏以及单个省市的发行规模都超出了市场预期。
其中,多个省市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了2022年底本省地方政府债务的限额空间。这表明中央为高债务负担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行特殊再融资债以置换隐性债务的再分配额度。
这一举措有助于减轻这些地区的债务负担,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伴随着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重启发行,“一揽子化债方案”正有条不紊地落实。财政、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正在形成合力,全面系统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据界面新闻报道,多地敲定金融化债框架,措施涉及展期、降息、打折兑付。
多地敲定金融化债框架
11月15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人民政府在官网发布的一则通告中提到,将积极主动协调省州平台公司及银行,最大限度争取到期债务展期或续贷,错开债务还款高峰,缓解集中到期债务偿还压力和违约风险。争取列入财政部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县,将隐性债务发行债券置换,降低付息支出,延长债务期限,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11月13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政府也在官网提到,严格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原则底线,稳妥推进债务化解,坚持将政府债券的还本付息、隐性债务的化解纳入预算,持续做好展期降息,与所有政府债务涉及的银行均重新签订借款协议,最大限度减轻利息负担。
10月19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召开县委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提到,认真清理核实各项债务底数,通过预算安排、争取再融资债券、协调贷款银行展期降息等多种方式,全面化解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债过程中,金融领域的配合发挥着关键作用。央行等部门多次公开表态,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为化债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政策导向,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化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就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精神,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存量、严格控制新增。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要完善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
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地方化债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努力的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并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意味着债务风险化解将是一个长期任务。财税专业人士分析,这表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态度已从严控新增转向了长效机制建立,化债态度的缓和有利于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地方债务化解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在解决债务风险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推动债务重组和转化等,同时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跟进。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第一财经、财联社、中国经营报、公开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