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有数不清的发展机会,有更好的资源,于是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谋生。在与大城市竞争年轻人的这场战争中,县城成为年轻人的“驿站”,大城市成为年轻人的“战场”。

 

 

但近几年,县城形成“强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就业,县城从曾经的“驿站”成为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小镇创业家”这个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曾经年轻人纷纷从这里“出走”,为何现在愿意回到县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向现实的无奈妥协?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规律,如今的县城为什么能够承载起年轻人的梦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县域经济的崛起。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政策对县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县域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带动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今的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经济结构逐渐优化,越来越多的县城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逐步完整,许多县城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县域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县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城乡间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商品和信息的流通,拓宽市场空间。曾经偏远闭塞的县城,如今也拥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县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吸引大量产业投资,助力当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了产业拉动的县域经济开始加速崛起。与此同时通过基建项目的实施,带动当地就业和消费市场的扩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新基建”按下加速键,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的情况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县域开始布局“新基建”。随着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实现县域经济和全球市场的无缝对接,促进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城乡差异日渐缩小,县城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县城变样,年轻人“变心”

 

随着县域经济的崛起,县城也拥有了不输于大城市的繁华,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当前中国的县城已普遍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发达、公共配套完善、信息畅通的现代化县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县城,选择回到县城。

 

曾经的劳务输出第一大县临泉县,高峰时期,在外务工的人员多达80万到100万之多,接近一半人都在外漂泊过,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60万左右,大量人口开始回流。

 

如今的县域一步步突破资源、人才、技术的限制,借力互联网和平台经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对于年轻人来说,“小镇做题家”也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小镇创业家”们正在县城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有知识、有梦想、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回归,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提升了县城的活力和创新力,县城也正主动张开双臂,拥抱更多的年轻人。未来县域将形成“更强磁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真正扎下根来。

 

中国2800多个县城,占了全国9成以上国土面积,承载了6成以上户籍人口,创造了40%左右的GDP总量,庞大人口规模意味着超大市场优势。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背景下,拥有庞大市场规模的县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