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以来,北向资金大举买入超出了众多机构的预期,外资机构普遍看多中国市场,加快布局中国资产。

 

截至2月3日,今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1467.11亿元。仅1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额累计达1413亿元,创单月净流入新高。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依然面临挑战,但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更高的期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机遇,看好中国市场增长潜力。

 

外资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认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等因素将改善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多家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野村证券从4.8%上调至5.3%。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同样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表示,外资近期的大幅流入绝不是“一时冲动”。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当前对经济、地产风险和美联储加息的担忧,都在明显缓解和改善。中国资产性价比提升,正吸引外资加速回流。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原因包括三年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恢复性,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展现出的韧性与实力,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蕴含的潜力,因此外资对中国经济实现强劲复苏充满信心。

 

2023年中国经济被寄予厚望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三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同比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疫情以及复杂国内外环境的冲击,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品质,因此经济发展品质持续提升。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扩内需、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以及美联储加息已经接近尾声,外资机构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提振作用明显。

 

“中国是全球唯一有望在2023年实现企业利润和GDP体面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就在美欧经济放缓之际,它提高了世界经济避免衰退的可能性。”国际知名财经刊物《巴伦周刊》于去年12月在其网站上如此写道。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认为,中国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远超美国和欧盟。

 

北欧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图利·科伊武表示,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将继续驱动全球经济,今年全球经济表现可能超出先前预期。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金融市场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资产,除了“真金白银”买入中国资产,更重要的是外资加速布局中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

 

春节长假前夕,证监会核准了渣打证券的设立申请,2023年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浮出水面。在渣打证券设立之前,已有2家由外商参股变更为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分别为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大通证券。

 

 

目前在华展业的还有瑞银证券、瑞信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星展证券和大和证券等7家外资控股券商。此外,青岛意才证券、日兴证券、法巴证券等外资控股券商的设立申请也已处于审核流程中。

 

自2020年4月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后,外商纷至沓来落子中国市场,积极推进在华布局展业。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外资巨头纷纷入场,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也会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成熟专业、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

 

在全球经济因地缘政治紧张、通货膨胀高企、供应链危机等因素而深陷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始终是全球繁荣发展的正能量。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我国也将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将加速释放,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