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2021,从南湖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镌刻下党带领人民坚定迈向复兴的丰功伟绩!

 

金融是一国经济之命脉。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金融。历经百年,我党金融思想在历史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指引我国金融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值此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回首百年征程中的红色金融路,追寻金融红色印记,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红色金融史。

 

1921—1948年

 

金融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

 

从大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发展独立自主的具有工农属性的金融机构的思想,建立了农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独立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等。金融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阻止了敌对势力对革命与抗战的破坏。

 

1.jpg

《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宣言》:明确提出了“办理农民银行”的问题

 

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浙江萧山,湖南衡山、浏阳、醴陵,湖北黄冈、麻城等地的农民协会为活跃农村经济,方便农民借贷,纷纷开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国红色金融的源头。

 

2.jpg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银行,并发行了苏维埃货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雏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诞生。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实行苏区统一币值,为苏区开展军事斗争提供经济保障。成立之初,国家银行包括行长在内只有5名工作人员,启动资金仅20万元,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这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家国家银行。

 

3.jpg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与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共同组建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于石家庄市,并开始统一发行新货币“人民币”,这是中国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从一元至伍万元共发行有12个不同面额,同时具有62种不同印制图案,选择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生动展现出我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其发行之时,标志着统一的货币制度建立的开始。

 

4.jpg

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票面图案

 

1949—1976年

 

金融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导致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物价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停断,社会民生凋敝。建国初期,金融扎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恢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同一天,装满4亿元人民币的40辆卡车陆续抵达上海,首套人民币被送进了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地下金库。通过打击投机活动、平抑物价,上海取得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巨大成功,打赢了“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

 

5.jpg

上海打击商业投机活动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国家制定了《1953-195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确定的以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型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基本建设,其固定资产投资需要600亿元。

 

6.jpg

“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金融领域也向高度集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既是行使货币发行、金融管理职能的中央银行,也是从事信贷、储蓄、结算、外汇等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逐步建立,积聚外汇资金。

 

数据显示,在“一五”时期的五年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从1952年末的93.3亿元增加到1957年末的165.5亿元,对于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具有重要作用。

 

7.jpg

关于“一五”计划的报纸社论

 

1955年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这也成为我国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图案内容有各民族大团结图、井冈山龙源口图、延安宝塔山图、天安门图、轮船图、火车图等,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1955年6月10日,第二套人民币在市场上已全部取代旧人民币流通。

 

8.jpg

中国第二套人民币票面图案

 

新中国的货币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为支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3年“一五”起到改革前的1978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

 

当时,中国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资金不足。银行“大一统”聚集资金,对于解决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程建设的成功,为新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甚至曲折中前进,金融事业也是如此。“大一统”时期,金融业经历“大跃进”、“文革”时期的坎坎坷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作出《银行工作“六条”》决定,纠正了“大跃进”时期发生的错误。1977年到1978年,对金融业进行全面整顿,加强内部管理,改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从改革开放至今的红色金融史。

 

声明:

 

1、文字部分内容摘选自《百年党史·金融篇|追寻金融红色印记》、《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金融》、“百度百科”及网络公开资料。

 

2、部分图片来自《央视财经》、《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影视截图。

 

3、本文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