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青山绿水、鱼翔浅底的优质生活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也是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可是生态治理难也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客观实际情况。
生态治理难在哪里?原因有三:区域合作、目标冲突和机制缺乏。详细来说,那就是地理相邻、资源相似、往来密切的区域行政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生态守护和发展之间存在冲突问题;区域生态治理机制存在不成熟问题。
这三个问题也是湖北宜昌市进行生态治理所面临的难题,但是宜昌市成功化解了这三大困局,为全国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宜昌样本”。究其原因,宜昌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原则,正在创建水安全保证体系、水生态环境体系、水景文化体系、水管理改革体系。
当年,因为丰富的磷矿资源和便捷的航运条件,处于长江边的宜昌形成了国内最早的磷化工产业链。化工产业一直是宜昌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产业规模超千亿,一度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宜昌市同时也处于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历史使命。宜昌市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解决区域合作问题,宜昌面向全国征集绿色城市设计方案,并于2017年发布了《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宜昌市清楚地意识到,人的思想问题是大问题,为实现步调统一,为提高公民、企业和政府生态理性,宜昌市首开生态公民建设试验,即从认知、消费、从业、厂商、政府等多途径塑造生态利益相关者,从经济角度塑造忠诚的生态卫士。试验以远安县为重点样本,开发《生态公民行为手册》、《政府生态公民建设方案》和《考核体系》,取得经验之后,随即在试点乡镇同步开展生态公民建设。
为了解决目标冲突问题,宜昌市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行动方案”要求2017年全市关闭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5家,3年内全市关、搬、转134家化工企业。但宜昌市对化工企业也并不是“一关了之”,“行动方案”对绿色GDP做了“加法”,积极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化方向发展。通过激励和诱导生态产业的进入,加速“挤出”破坏生态或生态不友好企业、项目,宜昌市从尊重投资者既得权益入手,设计“先进后退,先生后死”的和谐退出模式。这样的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位于宜昌开发区的兴发集团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企业成功转型的范例。该产业园将废弃物“吃干榨尽”,将四废(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综合治理利用作为长期战略,目前园区风固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尾气综合利用率超过98%,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5%,废热利用率达到95%,是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为了解决机制缺乏问题,宜昌市不断摸索,尝试以香溪、清江、沮漳河三条生态走廊为线,分别承载区域合作、生态园艺、资源产业、“原产地+”等多个主题,在总结基础上逐步推广。选择力求典型、可行、可复制,试验内容和结果重思路、重技术启发而非教条。在这样的思路下,宜昌市踏踏实实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之路,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据了解,宜昌还筹划引入生态产业合伙人计划,围绕产业引入产业链金融,为生态产品化而设立生态工程学院与商学院,为激活微观动力而创建生态特色小镇,为技术创新而加强宜昌与智库、NGO、生态产业合伙人等合作伙伴关系,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领域探索“规划PPP”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