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有种免费坐过了次过山车的感觉。刚得到央妈放水7000亿的利好消息,还没来得及雀跃,随即被国开行棚改新政利空地产的消息给钉在了原地。
6月25日,市场传闻称,国开行总行棚改项目合同签订审批权回收总行,全国一刀切。各地PSL(抵押补充贷款)审批暂停,回收国开行总行,等待新政策。网友认为这意味着棚改的全面叫停。
无论棚改全面叫停是否只是传闻,都可以肯定事出有因,下面就让政信投资集团小编给你来聊聊棚改,一起探究事情的起因。
缘何出发 棚改的定义
棚改即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
棚户区改造就是指政府或者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目的是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
由此可见,棚改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归根到底棚改是民生工程。
前行路上 棚改跟房价扯上关系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棚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同时也是需要大量“粮草”来保障开展实施的难事。
这两年来,地方政府棚改资金,主要就是来自政策性银行贷款,即国开行和农发行的棚改专项贷款,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投放是此类专项贷款的重要来源,占80%左右。也有地方政府发债,例如棚改专项债,但占少数。
2013年以来,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供给过剩情况,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棚改与去库存相结合,提出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思路。货币化安置政策推行至今,是否到达预期的目的了呢?有报道称,棚改货币化安置一举多得,棚改拆迁群众不再仅仅接受住房实物保障,而是可以拿着棚户区拆迁补偿款到市场上自由购买商品住房。货币化安置可以让棚户区居民搬出低矮简陋的棚户区,也有助于楼市去库存。
根据媒体报道,棚改货币化安置让三、四线城市住宅去库存效果明显,2016年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达48.5%,比201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可以从市场上购房2.5亿平方米。
政信投资集团相关人士表示,虽然解决了库存问题,但是货币化安置也成为推高三、四线房价的首因。例如,央行降准,释放的很多钱作为抵押补充贷款贷给了地方棚改,地方再用这些钱当作货币化安置的资金。在货币化安置中诞生了的手持大量现金的“拆二代”,于是最后钱又都流进了房地产行业,导致房价上涨。
回归初心 棚改围绕民生
有关人士公开表示,货币化安置已经是推高房地产价格的元凶之一,此后货币化安置的比例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近期,中央对棚改的货币化推高房价的形象,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因此才出现了国开行要求各地棚改PSL(抵押补充贷款)审批暂停,回收国开行总行的言论。
其实,传言的棚改新政一刀切也是为了让棚改回归初心,着眼于民生,摒弃其他属性。引用国开行相关人士的一段言论:棚户区改造出台的背景,本意是要解决去库存和民生问题,但在执行中走样,影响房地产的价格,直接房地产化了,就不是棚改了。
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表示,不难看出在棚改领域,国家最关心的是棚改是否做到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棚改的初衷以及底线。而盘桓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心头的是棚改过程中资金来源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创新融资体制机制,优化职能,寻求社会资本共建,合作共赢,去解决棚改各方最为根本性的问题,避免赋予棚改过多其他属性,这样才能在棚改过程中达到即达到国家政策的要求,也能实现区域更好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