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30多年来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是世界奇迹。但中国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还有约7000 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形势逼人,任务艰巨。
在2016年11月27日召开的“2016首届中国PPP投资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作为总顾问,做了题为《论文化调节的作用和意义——毕节试验区深化改革的探讨》的演讲。在演讲中,厉以宁先生重点谈了在毕节试验区进行扶贫的工作经验。
毕节市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自2003年以来,厉以宁先生一直担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先生表示:“现在我们正在扶贫,扶贫一定要做到这样一点,就是全心投入。”厉以宁先生举了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区附近的群众脱贫致富的例子。那里的群众在外打工后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主动回家乡创业。他们根据游客的实际需要,纷纷成为汽车修理店老板、家庭旅馆老板和家庭饭店老板,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叫远处的亲戚来帮忙,这样大家都富了”。
同时厉以宁先生谈到了毕节劳动力受教育的问题,他说:“我刚到毕节担任扶贫组长的时候,走在村子里头,公路两边的墙体上都刷了‘不读完初中,不外出打工’这几个字。这个标语不好。你应该讲,不受完职业基础教育,暂时不用去打工。毕节重视职业教育,专门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城,在那里培养各种有技术的人才。这样的话,人民群众收入才会提高。”
厉以宁先生的经验之谈包含了两层重要的意思——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
扶贫先扶志。毕节市的群众通过在外打工,积累了资本、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运作经验,愿意回家乡创业,这是首要的条件。如果群众一味“等、靠、要”,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那么扶贫工作很难落实。
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扶贫也要扶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毕节市加强群众职业教育培训,对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竞争水平大有裨益。毕竟对外出打工的人而言,拥有一技之长更容易找到较好的工作。而且只要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人在劳动力市场会日益升值。不管是在大城市里扎根,还是回到家乡创业,他们脱离贫困是不成问题的。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他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编辑:郭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