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8月1日起,《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以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参与PPP项目的投资。

 

这份文件是继46号文、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之后,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又一份万亿级大利好。

 

“大基建+PPP”模式为体育产业保驾护航

 

经过十年实践,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常规业务,在债市收益率下行、股市波动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险资在另类投资中较感兴趣的标的,在此方面的配置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但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后续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领域过窄等问题不断暴露,这也成为监管部门修订《办法》的动机。

 

保监会此次新政主要内容有四点:

 

取消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许可事项;拓宽了投资范围;引入了PPP模式;将加快保险资金登记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登记发行、交易转让、质押融资、资金结算和信息披露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其中“拓展投资空间”成为亮点之一,《办法》明确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行业范围,增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模式)等可行投资模式。

 

另外第四项也值得注意,因为保险公司设立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可以质押融资,这就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等于给“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加了杠杆。

 

结合4月中下旬以来中央对经济看法的调整,即“不再给中国经济强刺激,让楼市、股市、汇率回归本义”,这就意味着国家现在在第一不刺激地产,第二不刺激股市的情况下,采取的唯一拉动经济的方法就是“大基建+PPP”模式。

 

到今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逼近14万亿,“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如果全面铺开,至少可以给“大基建”带来1万亿的增量资金。这对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稳增长来说,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而这,仅仅是国家用“大基建”激活民间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政策红利促发体育产业“大基建+PPP”

 

回顾中国体育产业兴起过往,政策引导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预见在国务院46号文件、《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总局“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红利刺激下,“大基建+PPP”模式也势必会在体育基础建设、城市体育公共设施领域广泛应用,体育产业“大基建+PPP”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原有办法规定的可投资基础设施领域较窄,仅限于交通、通讯、能源、市政和环保五个行业,行业集中度较高,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拓宽投资空间。”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保监会将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修订完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相关细则。同时,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模式,积极开展保险资金参与PPP模式实践并出台相应配套文件。

 

加快保险资金登记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登记发行、交易转让、质押融资、资金结算和信息披露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可以预见,推动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社会资本、民间资本、PPP模式等将在政策红利下集中整合并得到巨大发挥,适度扩大中国体育产业总需求,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