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此次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5000亿元。当前,通胀压力不小,为什么还给经济“注水”?在2022年还剩一个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央行的大动作释放了什么信号?

 

 

知名经济学者任泽平及其团队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达到谷底,随着疫情新政的出台,经济状况将迎来否极泰来的局面。央行做出降准的动作也是为未来经济全面企稳回升做准备。

 

任泽平研究团队认为10月各项金融数据表现惨淡,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增长不失速,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临的困难加大。2022年即将结束,在2023年经济即将开启的关键时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至关重要。

 

此次降准一方面传递了政策层面延续宽货币的重要信号,另一方面提前释放更多流动性为2023年经济发展带来实际利好,政策加码更加凸显政策层面稳增长的决心,对市场情绪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11月23日国常会提及“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仅时隔两日,央行公告全面降准。研究团队认为主要包括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需政策加码,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资金跨年情绪面,抓住国内通胀温和、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的时间窗口等三方面原因。

 

研究团队认为从目前来看,2022年经济发展目标已经很难完成。在经济增长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保持未来经济增长不失速,2023年经济稳增长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团队表示"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稳增长才能稳就业,才能化解各类风险。建议未来政策会发力推动市场化导向改革、支持新基建、发力新能源、稳楼市软着陆、发挥平台经济在创新和带动就业中的作用、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放消费券等,各界将不断增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中国经济有望重新引领全球。

 

那么,要筑牢经济复苏基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在哪里?这就需要从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来看,任泽平研究团队认为我国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但房地产表现依旧低迷;消费仍疲软,出现超预期下滑;出口、外需回落,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提升。未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消费依然是我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房地产行业依然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闯关阶段,为满足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央行释放5000亿元长期资金,这5000亿长期资金在市场流通起来会释放相当于自身12倍的最终货币供应量服务实体经济。

 

研究团队表示,本次降准节约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每年约56亿元,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打开空间,并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我国经济已经运行到关键的时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提出我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明年应提出不低于5%的全年增长目标。近期,随着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金融举措,以及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和落地,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刘世锦建议,明年应提出不低于5%的全年增长目标。刘世锦强调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大部或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可能还会更高。可以力争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

 

在这个时间点降准就是为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关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团队认为宽货币延续,宽信用发力,提振信心、稳楼市是关键,政策性工具、结构性工具发力宽信用,叠加部分省份已提前下达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接续发力,将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修复。

 

在央行的这波大动作中,短期提振股市信心,债市也看到更多利好,尤其是以城投债为代表的信用债市场信心大增,给城投债打了一剂强心针;长期将利好楼市,带动刚需成交量回升。另外,民间投资也将重启,一波长期低息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门针对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创投类企业加入。

 

可以预见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政策的助力下,我们有能力应对未来超预期变化,我国经济将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发展,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我国经济将平稳地向更高发展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