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新华社发布大会报告全文,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专精特新”最早出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2011年7月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从一个部门的政策逐渐演变成国家的政策,传递出了哪些重磅信号?

 

 

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树立信心

 

2021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上提出,“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为什么要求“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是因为前三批所选拔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规模还不够,不能满足决策需要。

 

“专精特新”得到中央重视,起码传递了两个信息。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历来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主力军,近几年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经营困难问题, 通过“专精特新”这样的方式,引导、支持这个企业群体发展起来。这表明国家对于发展中小企业是有信心的,要给他们政策支持,树立信心。这对于稳定企业家的信心、稳定经济的预期、稳定投资的预期非常重要。

 

传递的另外一层信息是,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中国的实体经济利润率很低,不仅企业家没有信心,资本投资也没有信心。所以,要给市场打一剂强心针,这对于稳定预期,对于发展实体经济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又遭遇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以大带小”,进行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痛点是资金问题和抗风险能力。资金问题包括资金积累少,以及融资难、融资贵。抗风险能力差指的是在遭遇经济较大波动时,难以抵御危机,影响生存。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景下,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境。2020年以来,疫情反复、市场萎缩、供应链中断、资金回流困难等问题无一不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清华、北大相关机构在202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85%的中小企业预计,如果疫情持续,自身的现金流将最多维持3个月。

 

在经济下行与新冠疫情双重打击下,中小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不是如何扩大规模,而是如何活下去。而数字化转型则是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痛点、帮助中小企业生存下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今年8月,工信部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3+1+N”工作机制与“链式”转型路径。其中,“3+1+N”培育推广大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和解决方案,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机制;“链式”路径指的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在一个产业链里面,发挥核心企业的关键带动作用,通过开放平台和数据资源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带动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带小”。

 

例如比亚迪作为一家大的汽车公司,上游有些小型制造公司给它提供车玻璃、方向盘等,这些小制造公司自己可能没有能力购买数字化管理服务,但比亚迪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向这些供应商开放,促使彼此知道各方生产、供应、物流、结算等一系列进展,从而实现数字化销售管理和市场管理以及更好的合作。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现有困难,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采取多项普惠措施,从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人才、资金等多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大力扶持。例如,2021年工信部出台政策,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0%。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降低转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