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都是近期热议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提法系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梳理一下近期事关咱们“钱袋子”的热点,也看看专家如何解析?

 

01、首提“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有什么深远意义呢?

 

《新京报》评论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少数先富、暴富群体存在财富积累手段不规范现象,垄断经营、偷税漏税、通过资本运作收割中小投资者等问题屡屡出现,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

 

这就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快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改革,增强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缩小财富分配差距。

 

 

02、说一说“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

 

经济学家厉以宁是我国最早关注三次分配的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共同富裕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持续深入地阐述了他对收入分配改革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厉以宁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收入分配,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进行的分配,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以称为“第三次分配”。

 

同时,厉以宁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能逐步实现,通过三次分配的结合,先富地区可以给后富地区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帮助后富地区居民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而当后富地区的居民消费先富地区的商品时,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先富地区可持续发展,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近期,大会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收入分配的制度改革,关系到老百姓切实的利益获得,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03、说一说“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是当下,过快暴富拉开贫富差距,这“与老百姓共同富裕”期望不符。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表示,近年来,通过投资、股票、债券等获得财产性收入,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收入分配方式的一种选择及其结果。

 

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少数人暴富的情况。尤其是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一些人贷款做大盘子、上市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让老百姓得到了一些回报,但少数人财富积累太快。

 

 

近些年来,我国在二次分配改革上动作不断,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随国民经济发展而多次提高,让数以千万计的工薪阶层可以免缴或者少缴个税,增加可支配收入,同时,加大对于部分先富、暴富群体的税收征管力度,消除违法现象。

 

但总体来说,“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鼓励每一个人通过劳动致富、要素致富,赚更多的钱,上不封顶,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用法律制度体系鼓励这些高收入群体捐款,例如向社会进行慈善捐款可以免除一定比例的税。但“上不封顶”的同时,政府更要承担“保底”的职责,要保护社会。

 

04、“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实现途径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表示,财产有很多积累途径,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首要目的就是规范财产来源,财产要有合理合法的来源,要通过正当来源和居民储蓄来积累财产。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部分居民投资渠道太狭窄,要拓展投资渠道,让居民能够把财产用于生产过程中,通过投资带来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重达到40%多,现在到了需要想办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的时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表示,政府要通过金融创新来给公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可以购买的金融产品。比如养老金融,也得要适合公众,而不能仅仅针对高净值客户,要让金融服务不仅仅服务于高净值人群,也要服务于公众。唯有如此,才可能让公众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