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城投的核心职能就是为政府性项目投融资,缓解了地方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压力,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城投是分税制改革的产物,从1994年到2008年,产生了一大批省级和地市级城投,从2008年到2015年,又诞生了一大批地市级和县级城投平台。新《预算法》颁布,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违规举债,随后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确立剥离城投政府融资功能的原则,推动城投开始市场化转型。

 

 

作为政府投资基建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抓手,大多数城投平台因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运营机制而非现代企业的结构,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通过政府注资和发债维持其财务运营。2017年以来,“打破刚兑”的资产新规出台,在经历两次延迟执行后,终于在2022年1月份开始落地执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首先是摸清隐性债规模,对地方隐性债务进行从严监管。与此同时,城投转型的呼声在全国响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投开始进行市场化转型,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增强其自身运营能力,进而增强其再融资和偿债能力。

 

转型后的城投不再依靠政府而生,在经营过程中可以独立执行出资人的义务。

 

自城投开始市场化转型以来,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城投逐步调转船头,开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路,与政府厘清边界后,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但对于县域城投而言市场化转型之路并不一帆风顺,政府自身债务规模大,加之房地产市场低迷,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减少,在疫情的冲击下,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导致县域城投转型的难度增大。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前提,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但并不能满足地方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需求,基础设施相对还是很薄弱。

 

对于县域来说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水平,便捷的交通、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水平都深刻地影响着产业发展。

 

城投可以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固链,重塑现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群。壮大实体经济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城投瞄准地方新兴高端特色产业发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以实体经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党的20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城投的市场化转型以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为突破,等于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在完成市场化转型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市场化转型可以自负盈亏的城投,要想持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可以在主业的基础上朝着多元化发展,增加经营性业务,实现城投资源禀赋和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延伸,这样城投不仅可以助力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参与到项目建设形成实物资产以后的运营中去,即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又是产业链的布局者和新项目的引进者,除此以外还可以参与到当地一些重点企业的运营中去。在城投经营实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还可以运用自有资本进行资本运作,到金融市场上去博弈,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城投进行市场化转型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还可以作为资本方参与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中去,城投的未来是产融互动的平台。

 

城投的市场化转型在认清当地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找到切合自身的方法和路径是关键,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这样城投市场化转型成功的概率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