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在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下,“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的潜力正在快速释放,巨大潜力尚待挖掘。

 

9月21日,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香港财华社协办的财华智库“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十二期“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高端对话活动成功举办,相关领域专家以及业界专业人士全方位解读了数字乡村下国家战略和政策布局下的投资机遇。

 

作为政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中国政信国际开发集团董事长黄钧受邀参加此次对话。黄钧深入阐述了主题“政信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脱虚向实”,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黄钧认为,乡村是抹不开的“乡愁”。乡村振兴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需求,意味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大量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适度超前支持和满足乡村振兴对建设资金的旺盛需求,以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和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以下为演讲精选观点:

 

改善乡村基建的弱项和短板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宣布实施“乡村振兴”国策,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弱项和短板,如耕地保护水平和质量不够、农业现代化设施不足、乡村建设缺少统筹规划等,而这些领域的现况改善,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乡村基建项目具有投入大、投资期限长、收益率低等明显特点。一些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乡村基建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普遍面临资金缺口较大、融资成本高企且融资渠道有限的现实窘境,迫切需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政府资源整合的独特优势,在资金来源上具有低息、长期、大额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跨期盈利”的方式来解决长期公共融资领域的难题,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主要作用。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之外的力量不可忽视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之外的力量在支持和促进乡村基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应彼此形成合力,比如探索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组团式贷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设支持乡村振兴的专属金融产品等。

 

主动发挥政信金融的独特优势,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政府投资与银行信贷联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可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全面强化区域内资金、资产、资源的全要素整合,强化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项目实施企业的多主体协同。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领域,可依托政府信用,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秉承“为乡聚财、为民理财”的公益理念,来全面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规范发展、阳光运作,积极有为的调动金融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来共同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全面拓宽信贷资金的来源,建立多层次的资金保障体系,赋能乡村振兴脱虚向实。

 

本次活动还获得了政信产业联盟、香港元宇宙产业联盟、香港电脑商会的支持和中国政信研究院的智库支持,及新华日报、财联社、金融界、和讯网等多家媒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