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疫情反复,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多发,给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冲击。4月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下滑,工厂停产、企业歇业,短期内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当前上海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前期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也正在推动复工复产,从全年发展来看,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充分利用政信金融的力量,帮助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

 

1.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疫情对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4月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下滑,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部分地区和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下拉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

 

当前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仍旧处于困境中,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较大。一些受挫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正在通过裁员等方式来削减成本,一些人员进入失业状态。

 

虽然“宅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线上教育、线上办公协助管理等等,疫情使这些商业行为加速线上化,但是不足以弥补实体经济受到的损害。当前需要从政策层面发力,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为工业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恢复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从全年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还有不少有利条件。未来一定要利用好政信金融,通过助力地方政府的方式来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政信金融如何赋能地方政府、

助力企业经营

 

第一是产业链支持问题。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需要为复工复产提供足够的原料,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对企业急需的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开展区域协作供应,推动全产业链联动,缓解企业的困难。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当充分借助政信金融的力量,帮助本地区企业整合产业链。产业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行业理解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沟通地方政府、银行、重要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政信金融模式,参与创业扶持、产业引导和投资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帮助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进而推动地区创业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

 

另外,政信金融能够通过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种方式,落实既定的产业政策。政信金融通过组建知识产权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并购基金,从重大项目融资、杠杆融资支持领先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等手段上对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阵型产业、退出型产业、战略性产业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从而落实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实现国家既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路径。

 

第二是新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问题。这次疫情也催生出各种新型消费,它们代表未来消费的新方向。比如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药店”等显著增长。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服务、智慧出行、智慧娱乐、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消费、智慧治理等重点领域场景应用正在发展。这些应用场景离不开5G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对各类新型消费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投资机会、创业机会,也创造了许多造富的机会。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进行融资,扩大基建,也成为未来经济的侧重点。地方政府需要更好地利用政信金融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建设,将新老基建项目未来的收益权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融来的资金作为资本金,并鼓励相关项目通过产业基金等各种方式筹集资本金。

 

第三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基建,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当前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面临困境,政府投资成为未来稳增长的主旋律,而稳增长当中,新基建成为各地规划的重要领域。新基建更多是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其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从短期来看,基建、新基建能够快速拉动国内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贡献力量。从长期来看,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新技术、新产业。

 

“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声量越来越大。新基建的合作主体更多是集中在各类运营商等中小企业中,能为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要通过政信金融的力量,以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资方向,扶持创新中小企业,引导资金流向这些企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是资金支持问题。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目前企业复工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减税降费、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等惠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小微企业是百姓就业的重要保障,在这次疫情遭受了重大冲击,目前许多小微企业面临资金困难。建议通过政信金融的方式来为小微企业纾困。

 

作为政信金融的主体之一,各类园区的城投类国企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融资和资金优势,利用产业孵化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为入园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而且应用市场化的金融工具促进了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集聚和优化。

 

第五是对于合作企业,要利用政信金融模式来支持企业经营。尤其在经营性项目方面,由于其受到技术进步、企业规模、信用等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完全依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独立投资,难以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因此,政府部门的投资主要采取间接投入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如通过信贷贴息、政策性贷款、信用担保等投资工具的使用,降低企业投资的商务成本、技术进步成本与社会成本,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即用很少的杠杆资金投放来实现放大企业投资效益的目标。

 

第六是从更长远的角度,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脱实向虚、过度创新、自娱自乐的现象,进而造成推高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和累积金融风险等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大多为科技企业、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使用短期性、高成本的债务资金,进行长期性、低回报的权益性投资,也就是业内普遍诟病的“短融长投”,甚至为了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使用高利贷性质的过桥资金、P2P资金、“砍头息”资金等等,一旦政策或者市场巨大变动或者经营管理出现问题,被迫低价变卖企业股权、跑路、跳楼等等。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和难点。

 

伴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应当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过程中,政信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政信金融的政策属性使之在公共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和科技创新、国企改革等支柱领域更加能够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政信金融的逆周期经济调控,能够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并引导资金进入相应的实体经济。

 

总体来看,疫情对当下的企业经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有困难也有机遇。未来地方政府需要关注相关的产业,充分利用政信金融的力量,加强对新业态的支持,加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为后续经济发展增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