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打乱日常生产生活秩序,失业率攀升,金融市场动荡,专家指出,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击。2022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最大的不确定性仍来自疫情,奥密克戎、德尔塔等新突变病毒的出现,为全球疫情防疫带来新的挑战,疫情趋于常态化的可能性极大。

 

1.png

 

俄乌冲突导致对全球的供给产生很大影响,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能源价格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力。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俄罗斯股市在开盘后迅速大跌超过10%,之后由于跌幅过大,莫交所决定暂时暂停交易。然而在交易恢复后,俄罗斯的大盘指数迅速大跌超过40%。亚太的金融市场也全面下跌,不过幅度相对较小,韩国股指下跌2.6%,新加坡股指下跌4.04%。

 

受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中概股经历“血腥三日”:市值蒸发6400亿,暴跌狂潮由中概股向港股和A股蔓延,沪指失守3100点,暴跌4.95%创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恒生科技指数继周一暴跌11%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后,周二继续大跌逾7%;腾讯控股盘中跌破300港币,距历史最高点跌超60%,市值自高点以来蒸发4.56万亿港币。股市震荡加剧,我们的钱包缩水严重。

 

2.png

 

3月28日盘中,5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出现倒挂,利差为-2个基点,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5年期/30年期也出现了倒挂,是2006年以来的首次。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通常被视为经济危机的苗头,为继续加息收割全世界找到了“极好的理由”。

 

2022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相当严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众多。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2022年两会,对2022年的经济发展设定了目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两会在充分考虑地缘政治局势,通货膨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确定我国人均GDP预期增长目标5.5%左右。

 

完成5.5%左右的人均GDP预期增长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此,国家率先从政策层面保障经济“稳增长。

 

1月17日证监会召开系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防风险放到突出位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全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具体分工方面,资本市场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等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方面,均肩负责任。

 

今年预计新增地方专项债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仅低于2020年的3.75万亿元,是历史次高。

 

有了国家政策的托底,我们对2022人均GDP预期增长目标的实现信心倍增。

 

但对经济发展前景抱乐观态度的前提下,要清醒意识到今年的钱更难赚了。虽然赚钱难,但并不是无钱可赚,2022年实现财富增长要看清这些“路数”:

 

3.png

 

首先,国家重点扶持哪些产业

 

1.传统基建

 

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2.新基建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近年下达的专项债重点流向新基建。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的1.46万亿元专项债额度,且明确今年专项债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9个大方向。

 

日前,多地发布2022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总投资额合计超过25万亿元,各基建项目开工火热。在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新基建项目成为重点,主要建设领域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特高压等。

 

3.都市圈扩容

 

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业内人士指出,都市圈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在经济带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4.乡村振兴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文件要求,通过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文件提到,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具体包括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

 

其次,哪些产业发展比较稳健

 

1.低碳绿色产业

 

2020年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30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再度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节奏,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2年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旨在以低碳绿色产业产业的稳步发展,带动经济的稳定发展,2022年低碳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

 

碳中和概念正在引发一场能源革命,碳中和各环节的基建、运营、储能等,能源革命刚刚开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地位不可动摇,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2.基建

 

当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大大减弱,国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度呈减弱趋势,而新能源板块正处于发展初期,还不能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旗。面对经济下滑的压力,传统基建依然是促进经济稳增长的有效手段,对应的投资方向包括传统基建中的铁路、公路、保障房建设等。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需要开拓投资新领域,促进消费升级,在此背景下,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稳投资和促消费的着力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最优抓手。

 

再次,国家重点保护哪些资金安全

 

1.养老保险基金

 

从2005年到2022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连续18年进行调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已经明确将适当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为了保障养老金能够满足日益上涨的养老金发放需求,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养老基金的安全运行。

 

2.社会保障基金

 

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近日制定发布《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自2022年3月18日起施行。《办法》围绕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工作机制、明确危害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两条主线进行规定,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制遵循。

 

最后,房地产运行总体平稳

 

随着政策面的回暖,多数专家认为,房地产企业整体上应已熬过了“至暗时刻”。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022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市场秩序得到整治,3月伊始部分城市放松力度升级。

 

房地产作为经济中的关键成分,稳增长依然离不开稳地产。

 

看清这些路数,实现财富增长,重要的是避开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选择发展前景好,安全系数高,国家扶持力度大的领域,为家庭资产安全奠定更稳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