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

 

资本市场瞬间沸腾狂欢。午后,A股市场大幅拉升,沪指大涨3.26%,深证成指涨3.7%,创业板指涨4.66%。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涨超18%,创盘中最大单日涨幅,尤其是阿里、腾讯、京东!此次拉升,一扫俄乌冲突以来整个资本市场的阴霾,给股民们极大的信心,增加了市场的确定性,可以说给了资本市场一剂"强心针"。

 

微信图片_2022031709020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还有一群人应该击掌相庆,那就是政信金融市场。疫情影响之下,政信金融一直被政策“厚爱”,尤其是从11月以来的“新基建适度提前”的定调,到今年财政专项支持和高达9.8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都给政信领域莫大的信心。然而,大力支持的背后有城投的“难言之隐”。面对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现实资金的缺口。3.65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只是地方基建的“药引子”,后面还需要大量后续资金来支撑项目的长期建设。

 

后续资金哪里来?如何引来资金?

 

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全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会议研究了相关问题。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一定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国务院金融委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协调和沟通力度,必要时进行问责。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各方面必须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字里行间透露着“稳定、安全”的迫切,所有市场主体都要稳定运行好。在疫情和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下,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才能稳住资本不外流,稳住国民财富。

 

“两会”开完,紧接着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部署《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在今天的金融稳定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一定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在经历连续两年的疫情打击后,不管是创业还是资本市场,都被“伤了心”,不敢大手笔投资,然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0万亿元。储蓄率的持续高位对经济发展不利,那么如何刺激居民把储蓄变为社会投资呢?投资有确定的回报才会持续吸引人们的投资,投资要专业才能有更好的回报,投资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政策鼓励,收益才会更好。这就回答了后续资金在哪里的问题。

 

那么怎么吸引人们做好投资呢?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通过政策调节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打造与财富管理大时代相匹配的财富管理机构。

 

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的专题会议,像是政信金融的一道道政策“加强针”,都在预示2022年是政信金融的“大年”。

 

政信投向哪里呢?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教授表示,中央一直强调投资的民生导向,尤其是县域经济中存在的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比如医疗、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未来需要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流入。投资仍会成为2022年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2022年,基建投资将挑起带动内需的大梁,新基建、老基建会共同发挥作用。